

石蛃目属中小型昆虫,体长常短于2cm。体近纺锤形,胸部较粗而背侧拱起,向后渐细,体表常密被形状多样的鳞片。成虫体色与生境接近,多为棕褐色,常具金属光泽。幼虫体色较浅,体毛丛生,形态多样。
头卵圆形;触角位于单眼下方、额的两侧,长丝状,常30节以上;口器咀嚼式,位于头部腹面,下口式;下颚须7节,很发达;下唇须3节,长而明显;复眼大而近圆形;单眼1对,常为红棕色。胸部3节,前胸稍狭窄;无翅;3对胸足形状相似,分别由亚基节、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和3个跗节组成,具爪1对。腹部共1l节,第1~4节较为相似,腹板退化成三角形或更小;生殖前节(第1~7节)腹板横向明显分节,有些腹板具1对侧腹片;生殖前节的肢基片上常有1~2对伸缩囊,通常位于第2~7腹节;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和1根中尾丝;第10腹节缩短无附肢,背板延长为长而多节的中尾丝,其长度常超过虫体长的1/2;外生殖器位于第8~9腹节上。
2.地理分布
石蛃目昆虫种类主要有2科,光角蛃科 Meinertellidae有22属,主要分布于南半球:石炳科 Machilidae有50属,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中国只有石蛃科1科,分布也不广泛,仅在12省区有分布记录,有6省仅有1种,台湾、江苏最多,各有4种。
在24种石蛃目昆虫中,6种无省下分布,共有19种单元记录,平均分布域1.06个单元。
实际上,石蛃目昆虫可能分布不止如此狭窄,因为我们在河南昆虫考察中,曾经在不少地方采到石蛃目昆虫,特别是在登封少林寺的小溪中的石头上,考察队员都采得尽兴面归。由此可见,基础调查还是相当海弱的。
3.下属
单尾亚目(Monura)
石蛃亚目(Machilida)
石蛃科(Machilidae)
光角蛃科(Meinertellidae)
4.石蛃科
石蛃科(学名:Machilidae),石蛃目的一科。
(1)演化
石蛃是现存最原始昆虫的代表,生活在潮湿的落叶、朽木、蚁巢中。虽然石蛃已经有了昆虫式的外露口器,但上颚还是原始的单关节。
石蛃原始的昆虫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呢?科学家推测,昆虫的假想祖先应该是具有同律体节的蠕虫状动物,每个体节都有一对附肢。这样的祖先在进化成昆虫的过程中,身体前部的几个体节集中并愈合形成了头部,这些体节上的附肢则演变成了触角和口器;紧接在头部后面的三个体节仍然保持各自独立,但是每一个体节发育了一对强有力的运动器官——足,后来还发育了两对翅膀,形成了昆虫胸部的运动中心;胸部后面的体节变化很小,但是附肢却一般都退化掉了,仅有腹末体节的附肢演变成了尾须和产卵器官。 在那个最早的昆虫出现的时候,地球的陆地由一个巨大的位于南半球的古陆和位于赤道的比较小的大陆组成,由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更大的动物同它们竞争,昆虫慢慢地演化并在这两个大陆上扩展开来,毕竟,还需要几千万年后才会有慢腾腾的两栖动物来到陆地上,而且这些缓慢的两栖动物还不能远离水边,扩散的范围非常小,所以对于昆虫来说,除了昆虫自己和其他一些节肢动物。石蛃有一个原始的颚,可以有效地咀嚼食物。这样的颚只在有翅的昆虫中找得到,不同于衣鱼或者石蛃的两段式颚,因此科学家猜测这种动物可能有翅膀。不过由于这个化石来自温泉,一个不能让翅膀完好保存的地方,在石蛃化石中没有发现翅膀。
(2)外形特征
体圆锥形,尾端细,体 长3-20mm,口器为咀嚼式,下口式,唇须发达。复眼发达,位于头的背部前端,一般大而近圆形,有的呈半球状高高隆起。触角长丝状,细长而分节,通常30节以上,着生于单眼下方,柄节及梗节具鳞片。胸部隆起如驼背状,3节,各具1对胸足,足上具鳞片。腹部11节,腹板发达,三角形,第1-6腹板上生有1-2对可外翻的泡囊,用于在潮湿的表面吸水。无翅。身体末端具有1对侧尾丝和l条中尾丝。
(3)生活习性
食性较杂,主要以食物的残渣、藻类、地衣,甚至昆虫的腐尸为食。生活在落叶堆、草丛和石头缝中。除了能快速爬行外,还能进行跳跃,主要是依靠腹部后部的突然弯曲和挺直进行跳跃。石蛹的幼虫发育缓慢,通常要花上2年时间才能发育成熟,这期间要蜕皮5次以上。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不同的是,它们在成年后还会继续蜕皮。
(4)繁殖特征
石蛹属于两性繁殖,雄性生有原始的输精器官,石蛹通常把精囊产在尾须上,然后等待雌性来取。有一种石蛹则会直接把精囊注入雌性的产卵器中。光角蛹科的雄性石蛹把精囊产在丝茎上,雌性石蛹有产卵器,喜欢把卵产在洞穴中或缝隙中,一次产卵2-30个。石蛹的幼虫生长缓慢,通常要花2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发育成熟,这期间要蜕皮10次。与其他大多数昆虫不同的是,它们在成年还会继续蜕皮。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