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岳都劝缘忠正刘真君
打供金元七太保
岁次甲戌元统二年……建”。
刻铭拱劵长64厘米,宽28厘米,桥上下均装饰以浮雕云纹和荷花纹饰。整座桥梁在绿树掩映、碧波相衬之下,更显得苍古朴拙,耐人寻味。
皋桥与张溥宅第为伴
可谓壁立双峰、旗鼓相当
皋桥之所以被今人看重、珍惜,爱护,除了它自身拥有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以外,还与它良好的周边环境有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溥宅第就在它附近。
张溥(1602-1641),初字乾度,改字天如,号西铭,读书每反复手抄,因以“七录”为书斋名。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明天启四年(1624),两人同创应社。崇祯二年(1629),于尹山以“复兴古学”“务为有用”为宗旨,合天下文社为复社,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崇祯六年,主持复社苏州虎丘之会,到者数千人,场面浩大,前所无有,声震朝野。卒后,门人私谥“仁学先生”,其《五人墓碑记》为《古文观止》压轴,是散文名篇。
张溥宅第在新华西路57号,与皋桥隔街相望。此宅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7平方米,包括建筑实体和张溥遗迹陈列,前者展示了江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与王锡爵故居颇有不同),后者则系统地介绍了张溥的生平事迹。该宅第是一座保存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落三进尚书府第,原为张灏的产业。张灏,字夷令,明太仓人。工部尚书张辅之儿子,张溥从兄。此宅后为张溥所居。其中由官帽厅、堂楼和后楼组成的通转走马楼,俗称“迷宫”,建筑风格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纪念价值。
皋桥西侧的康乐桥(摄于2018年9月13日)
皋桥与张溥宅第均为国宝级文物,它们相倚相傍,相得益彰。人们在朗月清风之际,站立在皋桥之上,似乎可以领略到明代末期惨烈的时政局势和风风雨雨,于是乎可以说:桥以人而显,人以桥而名。
皋桥与江南丝竹馆相对而望
演绎出一幕幕古今对话的大戏
此外,与张溥宅第紧相邻者为江南丝竹馆。这是一座新建的仿古建筑,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太仓一地为江南丝竹发源之地,目前太仓与上海的丝竹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丝竹馆内设置了江南丝竹沿革史料图片展览、旧时代乐器展览、江南丝竹重要资料展览,丝竹影视茶座、丝竹现场演奏、丝竹活动图片展览等等。
闲步在皋桥上,眺望一座货真价实的明代古建筑,想象着明代上空飘拂的烟雨风云,聆听今人弹奏出的丝竹之音,古风今韵,扑面而来,好不惬意。
因年代久远,皋桥经历了将近700年的风雨浸淫,桥上存有青石残断雕花栏板三块,桥身亦有若干处破损,但桥体仍然坚固如初。现经修复,状貌可观,环境雅致,可通行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元代古桥梁,在皋桥西侧约20米处新建一座康乐桥,通车通人,十分方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