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我国第55颗北斗卫星,即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中国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
北斗,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大国重器,为什么中国的定位系统会选择“北斗”命名呢?北斗,蕴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北斗”一词的本义是指北方夜空中接近北极点的一个星组(星官),这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其形状如舀水的斗勺,故名北斗。
古代华夏民族通过观察星相运行规律,发现北斗具备指示方向、测算时间的功能,战国文献《鹖冠子·环流》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通过北斗七星,就可以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中找到永远在正北方向的北极星,也就实现了定向导航。
所以,将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取名“北斗”,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彰显华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渊源,让人浮想联翩。
中国漫长历史中,有许多带有北斗文化的文物古迹,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早的北斗遗迹
郑州荥阳青台遗址发掘出的“北斗九星”,2019年6月20日被专家确认为5000多年前的天文遗迹,将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这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北斗九星遗迹。
郑州荥阳青台遗址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有“北斗七星”和“北斗九星”之说,在“北斗七星”的基础上增加两星形成“北斗九星”。“北斗九星”遗迹的发现,表明青台先民已具备一定天文知识,对北斗天体的崇拜可能已形成一套隆重祭祀仪式,用以观察节气、祈祷丰收。
北斗信仰文化
在汉代,北斗七星具有重要的统治地位作用。北斗被视为帝车,作为天帝的御辇,北斗因其标识性强的特点经常充当天帝的标志。
“天帝驾车巡天”的石刻画像东汉武粱祠前石室屋顶前坡西端有“天帝驾车巡天”的石刻画像。画像中,天帝(北斗星君)头戴高冠,坐在车中巡天。车舆由北斗七星的前四星组成,车辕由北斗七星的后三星组成,车轮则由云气组成。天帝的两侧有天官朝拜,天帝上方有飞鸟和龙,在第七颗星“摇光”上,还有羽人(仙人)。
在汉晋时期的北斗信仰体系中,北斗还有厌辟刀兵的功能。《淮南子·天文训》曰:“北斗所击,不可与敌。”汉人认为,运用某些北斗道法,便可通过北斗之神力厌胜对手,不战而屈人之兵。
1996年秋,山东枣庄滕州市汉画像石馆在滕州市龙阳镇征集到一块北斗星象画像石。该石呈三角形,一角残。该画像石浅浮雕。画面中心刻北斗七星,不同于常见的北斗斗口向上,这块画像石斗口向下。斗魁下是相互交叉的斧头与环首刀,刀左下角的图案似为蛇形。
莫高窟里的北斗星图
《敦煌星图》(甲本)是迄今为止存留的最古老的星图,大约绘製于唐中宗时期。此卷绘十二时角星图各一幅,北极区星图一幅,展示了从中国可见的整个北天星空,标注了约1339颗星星的位置,另有云气图二十五幅,附占文,星图后还画有一电神。
墓祠中的“北斗星”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孝陵,主要建筑走向就呈北斗七星布局。明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十座陵墓,1957年考古打开明定陵的地下玄宫后,人们发现万历皇帝朱翊钧采用“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的怪异姿势,后来,北京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王秀玲女士揭开了葬式之谜,她大胆推断出明代帝王均为身体侧卧,双腿微曲如睡眠状的“北斗七星”葬式。
紫禁城“北斗七星”布局
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几座宫殿:午门燕翅楼四个角部的阙亭、中和殿、交泰殿、钦安殿的屋顶均为圆珠宝顶,其宝顶连线即为北斗七星形状。其中,四个阙亭宝顶相连成勺斗;其余宫殿的连线形成勺柄。
紫禁城中轴线北斗七星的布局形式予以古代帝王北赋予天权,掌握了北斗七星就像掌握天地一样统治天下。不仅如此,紫禁城中轴线的“北斗七星”布局,还有着多重镇物含义。北斗七星作为镇物在历史上就有,体现古人对“天神”的信仰,并希望用以在避灾驱邪的愿望。
北斗文化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传承中,经久不息。伴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星汉图腾——北斗,将再度发挥时代价值,成为中国新的文化符号,走向世界。
发布于:湖南